□楊飛
  據成都晚報報道,為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成都明確要在中心城周邊打造7座衛星城,並通過構建更加優越的醫療、教育、文化、綠地等基礎設施,吸引人口和產業從中心城向衛星城流動。圍繞建設宜居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正在編製的衛星城規劃方案提高了規劃標準,提出構建3個10分鐘服務圈———10分鐘公交圈、10分鐘公園圈、10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
  衛星城市是現代化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會議就曾把它列為限制大城市惡性膨脹方法之一。更現實點來說,在近年來的城鎮化過程中,人口過度集中於中心城市,已經導致人口密度過大、環境壓力大、交通擁堵等城市問題和公共資源不足。從這個角度來看,成都明確在特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和天府新區核心區)之外的二圈層建設衛星城,可謂及時又必要。
  只是衛星城市建設不是“攤大餅”,不能“一窩蜂”,更應遵循科學規劃,在這方面成都簡直可圈可點。就以交通為例,成都就在規劃中著力以快速路和軌道交通為重點,努力推動衛星城與中心城交通一體化,逐步實現中心城至衛星城“兩高兩快兩軌”交通聯繫。以此為縮影,成都還將推進市級產業、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科研等向衛星城延伸,這都使得衛星城建設更加科學,發展後勁更加強勁。
  當然,衛星城市還不能只是中心城的簡單附屬,這就決定了其必須要有強大的產業來支撐,否則衛星城建設就將淪為空談。在衛星城建設上成都就尤為註重發展衛星城的產業,明確提出每座衛星城必須要有不同的支柱產業,形成錯位競爭發展的局面。以龍泉驛區為例,就將主要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了產業做支撐,衛星城發展就更有底氣,其承載主城區部分功能的使命也才能更好實現。
  並且,不管是主城區建設也好,亦或衛星城建設也罷,成都都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到了實處。如今成都的10分鐘公交圈、10分鐘公園圈暫且不說,就連代表著市民日常的辦證、社區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都能在10分鐘的距離內實現,可想而知民眾的生活是多麼方便,相關部門是如何將以人為本理念真真正正落到了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還十分註重衛星城市的環境建設,真不啻於將工作做到了民眾的心坎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著眼於此,成都的衛星城就將構建由中心公園、大區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組成的四級公園綠地體系,人均公園綠地要達到15平方米。在這樣一片綠色海洋里,可想而知成都民眾的生活會有多麼地愜意。
  不僅如此,在公園、教育、醫療、文化等這些大家最為關註的基礎配套方面,成都衛星城的規劃建設指標也高於中心城。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在科學規劃與以人為本這“雙輪驅動”下,成都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態本底,做足“綠”、做活“水”、做美“景”,必將會把衛星城市建設成為產城一體、現代宜居的新興產業城、生態宜居城、公交導向城、文化特色城,從而讓成都人民更多地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
  作者簡介
  楊飛:西安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教師,中國網評論員。  (原標題:“雙輪驅動”激發“宜居成都”新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t17dtml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